孙中文(原创)消失的货郎鼓
  • 发布日期:2021-06-04
  • 信息来源:大洪山名胜风景区管委会
  • 编辑:大洪山名胜风景区管委会
  • 审核: 大洪山
  • 【字体:

20世纪五60年代至七十年代初,流行货郎担。货郎,乡下称之为货郎子,多是极具经济头脑、又吃苦耐劳的人。在计划经济的年代,货郎的作用不可低估。他们维持了最低标准的市场经济,满足了人们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求,很受老百姓欢迎。乡村没有百货商店,购物要走三四十里路到集镇,1976年以后小公社才开始建百货商店,购物还要凭票:粮票、布票、油票、糖票等。此后,市场经济繁荣,货郎担悄无声息地消失了。

货郎通常间隔二十多天来一趟,如果超过一个月,人们就会念叨:“怎么货郎子还不来呀?”

货郎担的形制:以竹篮子为底框,上放一米多高的两个木箱子装货物。扁担是很宽的楠竹做的,挑起担子两头箱子一上一下地闪动。木箱设多层抽屉,顶上面的一层用玻璃做面,可开启,顾客一眼就能看见里面的货物:纽扣(大小、颜色和形制不同的纽扣,装在不同的小木格里)、针、线(记得有一种白色的棉质粗线,叫六股索子)、顶针、按扣、七分钱一把可开合的小刀、剪子、挖耳签、糖果、发卡、头发绳、糖精、白色的草帽、黄色的蒲扇、钓鱼钩、钓鱼线、绣花针、剪刀、崭新的带香味的毛巾、四方形手帕等,小孩子最爱的炮火,也有卖的。每张纸上五十颗,小孩子做炮火钢丝“枪”玩。整个货郎担重五、六十斤。

货郎必备两样神器:小鼓和铜制的响板。响板共五片,像说相声的木板,铜质,尾部像燕子尾巴,摩擦得锃亮,在离湾子多远时振响,以吸引顾客。听到咚咚的鼓声和响板的声音,就知道货郎来了。

货郎弯腰轻轻放下担子,笑眯眯地坐在自带的小板上,用草帽扇风,用毛巾擦汗,找村民讨要水喝,和村民拉家常,还传播山外面的奇闻异事。询问村民需要些什么货物,用钢笔记在红色封皮的小本子上,

小孩子听见鼓声和响板声,跑得两条腿打屁股,上前看稀奇、看热闹,欢呼雀跃。就像过年一样兴奋。一会儿,大人们也围拢来了。

没有现金,可以物交换。用瓷器、铜器、古钱币换针头线脑。很多古董就在那时从农户手里贱卖了。

常来村子里的还有锵剪子磨菜刀的,也有走村串户上门理发的。剃头挑子一头热——自带火炉和热水。借农家一条板凳就能理发了。还有卖麦芽糖的(可用大米换糖。大米金贵,保命的粮食大人绝对不会轻易拿来换糖给孩子吃的),要是某人家长给换了敲糖(等熬的糖冷却凝固后,用木板按住糖,用小锤子敲击木板,把糖敲下一小块,故而称之为“敲糖”),需要跟小伙伴分享的,不然,下次摸鱼、摘果子都不喊他。还有卖瓦罐瓦盆的、还有修锁的、修雨伞的、赊菜刀的、补锅的、爆米花的,你方唱罢我登场,他们一来,农村打麦场就热闹一阵子。

塑胶凉鞋刚兴起,只有晴天才穿一下,一下雨,黄泥巴粘脚,必须脱下打赤脚,否则,新凉鞋肯定会多处断裂。不结实,极脆,动不动就断,只好用短钢锯条烧红,用板车内带或破损的旧凉鞋热熔了补。

为了买一双凉鞋,我们小孩子肯下力气干活比着挣钱攒钱。砍窑柴、哈松毛卖给烧窑的、割黄荆条、翻蜈蚣卖、捡破铜烂铁、挖药材(苍术、茯苓等)、晚间用糠麸引诱地鳖虫捉来炕干了,捡橡子橡椀卖、捡木梓、捡桐树果实(桐梓)、摘蓖麻籽、收集乌龟甲鱼的壳、捡蝉蜕。买笔买本子的钱,全靠自己挣,平时一分钱都舍不得乱花,唯有买冰棒舍得。我们割的黄荆条扎成捆,不低于六十斤,十一二岁的孩子,用钎担挑,走六公里远,去集镇卖,起码要走三个小时,中途歇息很多次。拿到钱之后,跑到五里路外的部队驻地买冰棒吃。曾亲眼看见造冰棒的过程,还记得机器的巨大响声。卖了橡子、橡椀、药材,大汗淋漓,最渴望买一只冰棒,慢慢舔,或者买几个馍馍带回给家人吃,仿佛那就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幸福。

再回家乡老屋,站在打麦场,耳畔仿佛又传来货郎鼓波咚波咚的声音和铜响板的声音,还有各种吆喝声,那声音,充满人间烟火气。

货郎鼓,那声音真好听。
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